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登录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除尊龙凯时集團投資主體的法人外,其他任何個人、機構均無權代表尊龙凯时集團與項目方簽署投資協議。尊龙凯时集團在投資過程中不收取除投資回報及管理費以外的任何費用。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3年9月,席大大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席大大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必須以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科技進步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是促進生產力進步最重要的因素。持續推進產學研融合創新,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各類主體融通創新,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能力水平提升,是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

  首先,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升技術擴散強度,加速新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進程。知識與技術是協同創新系統的第一資源,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聯合研發、技術購買、專利交換等是新技術擴散的主要路徑。為此,要提升創新主體技術吸收和擴散能力。一是企業要增強技術吸收能力,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和科研人員的引入培養力度,減少與學研機構之間的技術勢差,提升企業對學研機構新技術的吸納能力。要增強與學研機構合作的深度與廣度,行業骨幹企業要聯合學研機構共建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載體,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二是學研機構要進行評價改革,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破除衡量科研成果的「唯SCI、唯數量、唯被引」導向,鼓勵論文優先在國內期刊發表,不簡單以經費來源、經費大小評價項目水平,強化科研成果產出、質量以及對解決國家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重大工程問題所作出的實質性貢獻,鼓勵科研人員結合國家重大需求成長成才。三是加強隱性知識和顯性技術的融合。通常發明專利、登記成果等顯性技術成果向具有市場優勢的企業或研發機構集中的趨勢明顯,內隱性較強的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能力較強的高校、科研院所或研發密集型企業,因此要加強在原創技術領域的合作研發,為技術擴散搭建穩定渠道,並推動企業與市場的逆向互動,推進基礎知識資源向研發前端累積,此外還要加強技術標準化建設,突破技術障礙,構建有利於技術擴散的產業生態。

  其次,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暢通協同創新網絡,培育高級化的產業基礎。新質生產力依託新科技,落腳點在新產業。因此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佈局未來產業。一是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優勢技術的相融性。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方面,要主動與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的優勢科研方向對齊,充分利用技術賦能產業,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二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創新網絡結構,逐步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高技術企業或機構要加大對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研發投入力度。要鼓勵研發機構積極參與新興產業開發領域,提高產業生態效率;要在鞏固提升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行業優勢的基礎上,引進從事環保技術、綠色生產技術開發等研發活動的高技術企業或機構。三是整合不同領域、不同地理空間科技資源、人才資源。要建立信息交互網絡,密切政府與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聯繫,促進關鍵領域技術合作,尤其是加快高校重大科技獎項的轉化和應用,提高服務社會經濟的能力。要加強科技大市場、工程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發揮創新裂變效應,促進產業升級。四是政府牽頭關聯企業尤其是內資企業與佔據技術高點的外資研發機構組建研發聯盟、市場聯盟等,強化聯盟力量,並在做大做強產業園區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園區關聯產品或技術價值鏈,打造更高質量、更富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最後,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健全體制機制,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數字經濟是以信息和知識的數碼化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來提升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發展數字經濟,一是要促進科技創新資源流動。我國各個區域科技資源稟賦和優勢不同,要更好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在各區域的流動,加快建立全國科技大市場,充分釋放創新潛能,助推區域經濟發展。要加快建設一體化科技要素交易平台,引導人才、技術等資源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在各區域自由流動;圍繞關鍵技術領域和重點技術問題,建設協同創新平台;強化政策協調聯動,提升政策效能。二是貫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與產業化的鏈條。推動重大科技創新、關鍵技術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加快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在科研運行保障、經費籌措使用、績效評價、成果轉化、收益處置等方面大膽嘗試。三是加強中試平台、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建設,加快網絡與數據庫建設,推進企業數碼化轉型,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平台。

  陝西擁有豐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近年來,研發投入強度、高校研發投入、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地域合同金額、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佔比、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發表論文數量等都在穩步向前。西安獲批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成為「雙中心」城市。這些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和產業創新基礎。下一步,應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來源:中國政府網